什麼是寧靜? —— 聆聽何謂寂靜之聲

|2020.11.20 禪宗冥想音樂分享會
這次的課程,信凱老師帶來了「禪.只管打坐」與「禪.照顧腳下」兩套採集錄音唱片與大家分享。這兩套唱片是由日本PHILIPS旗下的錄音團隊進駐日本永平寺、祥福寺與大德寺等寺院所採集的聲音記錄。
兩套唱片分別記錄了日本兩大禪宗宗派「曹洞宗」與「臨濟宗」的寺院修行日常,透過信凱老師的解說與實際音樂聆賞,參與者們彷彿置身於一座宗教聖域的空間,體驗到了何謂真正的「寂靜之聲」!
當日聆聽曲目:
✓ 禪Zen – 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只管打坐
✓ 禪・照顧脚下


|2021.11.24 什麼是寧靜?
您心目中的「寧靜」是什麼樣子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寧靜就是什麼聲音都聽不到;然而,自古以來,許多詩詞卻都以「聲」,突顯了空間的「靜」。如王籍在《入若耶溪》 中所描述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及常建在《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等等。
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真正的「寧靜」並不是全然無聲的死寂;而是當心境泰然時,所有聲音都自然而生的狀態。
這次威音王邀請到古殿樂藏創辦人王信凱,以《奧修的修行音樂》、《禪 – 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只管打坐》、《古老印度的歷史冥想之聲》三套唱片,帶學員們重新定義「寧靜」,在音樂聲中體驗一場探幽之旅!
當日聆聽曲目:
✓ 奧修的修行音樂
✓ 禪Zen – 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只管打坐
✓ 古老印度的歷史冥想之聲
聆聽歷史的聲音 —— 留聲機時代的錄音欣賞


|2020.01.29 靈光再現
– 聆聽歷史美聲喚醒存在覺知
19世紀是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時代。如達蓋爾的照相機、愛迪⽣的電燈泡、貝爾的電話等,這些科技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文化與審美意識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個象徵性的發明則是「錄音技術」。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是留聲機的黃金時代,它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留下了珍貴的聲音紀錄,至今仍有不少專家認為,這些原始的聲音紀錄,最能傳遞真實的生命情感。
講座當天信凱老師使用歷史銘機:HMV102攜帶型留聲機(英國1930年代⽣產)進行播放,讓觀眾現場感受百年前聲音紀錄的真實面貌!
當日聆聽曲目:
✓ 1941年,周璇 (1920-1957),月圓花好
✓ 1946年,周璇,許我向你看
✓ 1946年,周璇,夜上海
✓ 1937年,周璇,何日君再來
✓ 1933年,純純 (1914-1943),跳舞時代
✓ 1955年,姚莉 (1922-1919),大江東去
✓ 1946年,皮雅芙,玫瑰人生
EDITH PIAF (1915-1963), LA VIE EN ROSE
✓ 1950年,路易斯阿姆斯壯,玫瑰人生
LOUIS ARMSTRONG (1901-1971), LA VIE EN ROSE


|2021.12.15 為什麼聆聽歷史錄音?
– 您所不知道的修行方式
您是否想過,聆聽音樂不僅僅是娛樂,還能成為一種修行?
而聆聽歷史錄音,又是當中最好的方式。
音樂作為聲音紀錄的載體,它承載了無數生命意識與能量。透過聆聽歷史錄音,您將體會到,歷史不是過去發生的事,而是延續著的生命,它並沒有消失,只是在我們的感受連結上消失而已。當這些過去的生命狀態,再次被我們真實體驗與感受時,歷史便重現了。
這次活動信凱老師帶來HMV102攜帶型留聲機,進行現場播放,讓聽眾體驗到,儘管生命有限,思想與意識卻可以超越時間,達到永恆!
當日聆聽曲目:
✓ 1903年,姚阿幸,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號
Joseph Joachim (1831-1907),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1
✓ 1904年,薩拉沙泰,薩拉沙泰:塔朗泰舞曲(西班牙舞曲)
Pablo Sarasate (1844-1908), Sarasate: Tarantella
✓ 1920年,卡羅素,韓德爾:徐緩版
Enrico Caruso (1874-1921), Handel: Largo
✓ 1930年代,畢約林,威爾第:阿依達「聖潔的阿依達」
Jussi Bjorling (1911-1960), Aida: Celeste Aida, Forma Divina
✓ 1950年,路易斯 阿姆斯壯,玫瑰人生
Louis Armstrong (1901-1971), La Vie En Rose
✓ 1965年巴黎聖猶士坦堂錄音,佛瑞:安魂曲
Faure: Requiem, Introit et Kyrie(進堂經 垂憐經)& Pie Jesu(慈悲的耶穌)
✓ 1956年法國巴黎賽爾阿迪雅廳錄音,尤拉菊勒,蕭邦夜曲第三十號
Yura Guller, Chopin Nocturnes No.13
✓ 1960年代末,墨西哥 恰帕斯與瓦哈卡的「亡靈節」慶典音樂
Mexico Fiestas of Chiapas and Oaxzca


|2022.01.07 聆聽歷史的起始、轉折與重生
音樂作為聲音紀錄的載體,它見證了歷史的脈絡,承載了無數生命意識與情境氛圍。透過聆聽,我們能穿越時空,體驗與感受歷史的起始、轉折與重生。
這次的課程,信凱老師準備了20世紀的幾首現場錄音,分別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說明這些錄音所記錄的歷史軌跡,讓聽眾們猶如重回歷史現場,細細品味那些連結生命的點滴!
當日聆聽曲目:
✓〔轉折〕威廉.福特萬格勒指揮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1944年12月19日,福特萬格勒於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當時正值二戰結束前的重大轉折之際,這些音樂會的紀錄,被保存在戰時德國的軍事錄音磁帶上,計畫透過廣播放送,鼓舞德國民眾士氣。
✓〔起始〕威廉.福特萬格勒指揮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二戰結束後,拜魯特音樂節於1951年7月29日舉辦重啟的開幕音樂會,福特萬格勒指揮拜魯特音樂節管弦樂團與合唱團,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終樂章的結尾,福特萬格勒以過去未曾有過的激昂方式,使聽眾陷入音樂的漩渦中,感受狂喜般的境界。
✓〔重生〕迪努.李帕蒂彈奏巴哈第一號帕踢踏
羅馬尼亞鋼琴家李帕第,有著「上帝借給人間的樂器」的美名。英年早逝的他,在距離病逝前三個月,抱病參與當年的法國貝桑松音樂節,儘管身體微恙,他仍堅持撐完整場。這場最後的演出在其堅持的意志下,達到幾近巔峰的藝術水平,在精神意識上永垂不朽。
錄音師與修行者 —— 大衛.李文斯頓的世界民族音樂採集


|2021.02.26 錄音師與修行者
– 大衛李文斯頓:1970年代世界民族音樂採集(一)
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ewiston,1929-2017)出生於英國,是一位研究世界傳統與民族音樂的專家。他曾前往西藏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流亡地 —— 印度北方及喜馬拉雅山脈山腳下的達蘭薩拉一帶,進行藏傳佛教祭典儀式與音樂的一系列民族音樂採集。
這次的課程,信凱老師帶著聽眾們欣賞這些珍貴的採集音樂,邀請大家與大衛.李文斯頓一同遊歷世界的各個角落!
當日聆聽曲目:
✓ Tibetan Buddhism - Tantras of Gyuto : Mahakala
Recorded at Gyuto Tantric College, Dalhousie, Himachal Pradesh 1973
藏傳佛教 – 上密院大黑天(大黑神)的密續(怛特羅)
錄於:格魯派上密院 / 達爾霍烏西耶 / 喜馬偕爾邦
✓ Tibetan Buddhism - Tantras of Gyuto : Sangwa Dupa
Recorded at Gyuto Tantric College, Dalhousie, Himachal Pradesh 1975
藏傳佛教 – 上密院的密續:桑瓦杜巴(密集金剛)
錄於:上密院 / 達爾霍烏西耶 / 喜馬偕爾邦
✓ Tibetan Buddhism - The Ritual Orchestra and Chants
Recorded at Pal Phuntsok Chokorling, Tashi Jong, Himachal Pradesh, India 1976
藏傳佛教 – 儀式音樂與誦經
錄於:札西炯 / 喜馬偕爾邦
✓ Tibetan Buddhism - Shedur : A Ghost Exorcism Ritual
The Venerable Yeshe Dorje Rinpoche, Master of the Rite
Recorded at Dharamasla, Himachal Pradesh 1977
黑忿怒空行母(黑金剛亥母)施身法 / 斷魔施身法(斷法)/ 敦珠仁波切主法
錄於:達蘭薩拉 / 喜馬偕爾邦
✓ David Lewiston, Nonesuch USA (Festivals of the Himalayas 1975)
喜瑪拉雅山腳原住民族音樂祭典實況採集,第一輯
✓ David Lewiston, Nonesuch USA (Festivals of the Himalayas Vol.2 1978)
喜瑪拉雅山腳原住民族音樂祭典實況採集,第二輯



|2021.03.26 錄音師與修行者
– 大衛李文斯頓:1970年代世界民族音樂採集(二)
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ewiston,1929-2017)出生於英國,是一位研究世界傳統與民族音樂的專家。他曾前往西藏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流亡地 —— 印度北方及喜馬拉雅山脈山腳下的達蘭薩拉一帶,進行藏傳佛教祭典儀式與音樂的一系列民族音樂採集。
這次的課程,信凱老師帶著聽眾們欣賞這些珍貴的採集音樂,邀請大家與大衛.李文斯頓一同遊歷世界的各個角落!
當日聆聽曲目:
✓《Ladakh - Songs & Dances from the Highlands of Western Tibet》
01. Ston Gyi Lu 秋
✓《Music from the Morning of the World 1966》
01. Gamelan Gong Kebyar: Baris/Gambang Betjak 甘美朗大樂隊
07. Ketjak Dance [Excerpt] 猴舞
✓《Kashmir : Traditional Songs & Dances Vol.1》
01. Darza Paither (Band Jeshna)
02. Ghazal (Sonnet)
04. Musique Nuptiale Du Cachemire (Music at a kashmiri Wedding)
✓《Fiestas of Peru - Music of the High Andes》
01. Marcha Akumichay (Mandolin & two guitar) 曼陀林 & 兩吉他
03. Puru Purucha (Song with Instrumental Ensemble)
✓《Kingdom of Sun - Peru’s Inca Heritage》
01. Adios, Pueble de Ayacucho (Harp)
03. Carrito Pasajerito (Song)
✓《The Bengal Minstrel - Music of the Bauls》
01. Des Bidese 在我的家鄉
✓《Music of Chinese Pipa 1980》
05. 陽春白雪
✓《China Shantung Folk Music &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Pieces》
01. 點將
04. 姑蘇行
07. 漁舟唱晩
✓《Shakuhachi - The Japanese Flute》
03. Tsuru no Sugomori 鶴之巢籠
✓《Kim So-hee P'ansori Korea's Epic Vocal Art & Instrumental Music》
01. Scene From Heung Boo-Ga (P'ansori)
✓《Master of the Sarangi Calssical Music of India》
01. Rag Sri
02. Tabla Solo
安德烈.夏蘭的法國歷史錄音



|2021.04.21 安德烈 ‧ 夏蘭的法國歷史錄音
安德烈.夏蘭(Andre Charlin, 1903-1983)是法國錄音之神,他身兼音樂家、錄音師、發明家與創業家。在廣播無線電擴大機、電影錄音設備和音樂錄製的領域擁有非常多專利。
夏蘭錄音的特色之一是他專門使用「單點」的「假人頭」來進行錄音,並自行開發屬於自己的「假人頭」錄音設備。夏蘭他致力於錄音的研究與實踐,以人類的「生理聆聽」效應來錄音,追尋人類生命狀態下的聽覺真實。
這次信凱老師準備了夏蘭於不同場域錄製的音樂作品,從聖猶士坦堂、巴黎聖母院到香榭麗舍劇院……,帶著聽眾們重返原始錄音的歷史場景中,體驗最貼近「真實」的聽覺感受。
當日聆聽曲目:
✓ 1960年代中期在法國巴黎某古老大教堂所錄製的巴哈管風琴演奏
J.S. BACH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 1965年巴黎聖猶士坦堂錄音,佛瑞《安魂曲》
Introit et Kyrie(進堂經 垂憐經)
Pie Jesu(慈悲的耶穌)
✓ Leonce de Saint-Martin,1937-1954 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座主
Messe Pour Chceurs
Cantique Spirituel
✓ 1955年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錄音,德布西的《海》交響詩
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正午(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
第二樂章:波浪的嬉戲(Jeux de vagues)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 1955年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錄音,拉威爾管弦作品集
鵝媽媽組曲(Ma Mere I’Oye)
西班牙狂想 (Rapsodie Espagnole)
海上孤舟(Barque sur l’Ocean)
✓ 1956年法國巴黎賽爾阿迪雅廳錄音,蕭邦的鋼琴獨奏《夜曲》
Yura Guller - Nocturne No.8 in D-flat major, Op.27-2
Yura Guller - Nocturne No.4 in F major, Op.15-1
✓ 1956年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錄音,
作曲家米堯指揮自己的作品《屋頂上的牛》
✓ 1959年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錄音,
莫索斯基作曲、拉威爾配器的《展覽會之畫》管弦樂
✓ 1958年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錄音,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越過山川,穿過田野與城市:世界蒸汽火車之聲


2022.03.18 越過山川,穿過田野與城市
– 世界蒸汽火車之聲
自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史蒂文生(George Stephenson)發明蒸氣機車之後,鐵路便帶領世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一直到今天,火車仍是人們往返兩地的重要交通工具。
這次,信凱老師為大家帶來世界各地多首以蒸汽火車為主題的音樂與聲音採集,邀請大家乘著聲音的列車,馳騁於田野、森林和山巔,一同體驗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火車之聲,喚醒深埋內心的珍貴鐵道記憶。
這些歷史悠久的錄音,竟然可以如時空膠囊般,將整個空間的氛圍完整保存,讓今天的我們還能感受那些火車馳騁於鐵道的震撼,是不是很神奇呢!相信大家都在今晚的音樂聲中,跟著火車一同領略了沿途的自然與人文風景,重回那些歷史的絕美片刻!
當日聆聽曲目:
✓ 巴西作曲家維拉羅伯斯(1887-1959)創作的《巴西的巴哈風格組曲》第二首組曲中的第四段《觸技曲》,標題是「巴西鄉間的小火車」。
✓ 法國作曲家霍乃格(1892-1955)所創作的《Pacific 231》,「太平洋231」是1920年代世界速度最快的蒸汽火車,這首曲子就是描寫其開動、加速、行進、漸慢到剎車的過程。
✓ 台灣作曲家李泰祥(1941-2013)於1979年所創作的《延綿交響詩》中的第一段《旅》,描寫北台灣蒸汽火車開動的聲音。
✓ 1969年5月,日本人蒲谷鶴彥抵台採集,發行了一張《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唱片。留下當時嘉義車站月台叫賣便當、阿里山森林鐵道鳥叫聲,以及蒸汽火車行進間的珍貴聲音紀錄。
✓ 1976年,日本東芝唱片派遣錄音師行方洋一抵台,記錄台灣即將除役的蒸汽火車聲音。後出版《蒸汽火車聲音 – 台灣南國遇見日本SL》唱片。
畢生追求音樂藝術之美:李泰祥1970-1980音樂作品


2022.04.15 畢生追求音樂藝術之美
– 李泰祥1970-1980音樂作品
李泰祥(1941-2014)是位真正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永恆之美,他甘願放下一切,付出全心全意,只為一見她的容顏。李泰祥的一生超越傳統、流行及前衛,他不屬於任何一個流派,甚至努力打破各種框架,創作多元的作品。
李泰祥所扮演的角色難以定義,是難得一見的純粹、浪漫的音樂家,實無愧於台灣音樂文化至寶。這次,王信凱老師準備了李泰祥不同時期的作品,從《鄉》專輯、電影《歡顏》原聲帶到1990年出版的《與海拔河的人》……,帶領聽眾們回顧一代大師的風華,透過黑膠唱片,一同探尋李泰祥在台灣留下的音樂足跡!
當日聆聽曲目:
✓ 1979年,《延綿交響詩》
✓ 1979年,《橄欖樹》(齊豫主唱)
✓ 1980年,《春天的浮雕》(葉倩文主唱)
✓ 1981年,《祝福》(齊豫主唱)
✓ 1982年,《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主唱)
✓ 1983年,《告別》(唐曉詩主唱)
✓ 1985年,《錯誤》(李泰祥主唱)
✓ 1985年,《回聲》(三毛作品集第十五號)(齊豫、潘越雲等主唱)
✓ 1987年,《棋王》(李泰祥音樂、三毛作詞)(齊秦、曾道雄等主唱)
✓ 1990年,《與海拔河的人》(「沒卵頭家」電影原聲帶)
台灣音樂界的自省行動者 – 邱晨:從丘丘合唱團到特富野的報導音樂


2022.07.15 台灣音樂界的自省行動者邱晨
– 從丘丘合唱團到特富野的報導音樂
本次的古殿樂藏音樂聆賞會,主題是今年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的得主「邱晨」!或許你不認識他,但你絕對聽過〈就在今夜〉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與一支活耀於80年代的台灣搖滾樂團 — 丘丘合唱團。而邱晨,就是當時丘丘合唱團的吉他手兼團長。
1986年,18歲鄒族青年湯英伸犯下轟動全國的重大殺人案件,參與聲援的邱晨,展開了特別的「報導音樂」創作,於1987年發行《特富野》專輯,走上一條為人權、族群平等奮鬥的道路。
從「流行音樂創作」、「民主運動發展」到「客家文化在地深耕」,邱晨用音樂守護著台灣這片土地的環境與人權價值。
這次,古殿樂藏殿主王信凱,帶領聽眾們認識這位反映時代脈動的音樂人與領航者!透過他留下的作品,回到歷史現場,感受那些真實存在過的生命點滴!
當日聆聽曲目:
✓ 1977年,包美聖《小茉莉》
✓ 1980年,丘晨《新民風1:邱晨的季節》
✓ 1980年,丘丘合唱團《就在今夜》
✓ 1987年,丘晨《特富野》